武漢概況

地理位置

武漢是湖北省省會,華中地區最大城市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交匯,將武漢市區一分為三,形成了漢口、漢陽和武昌三鎮鼎立的格局,故武漢素有「江城」的美譽。全市現轄9個城區,4個郊區,面積8476平方公里,人口837萬,其中城區人口600多萬。武漢的地理方位為北緯30°33'、東經114°19',位於長江中游,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,四季分明,平均無霜期約240天。
武漢是京廣鐵路大動脈與長江黃金水道十字交匯的中心,歷來有「九省通衢」之稱,東去上海,西抵重慶,南至廣州,北上京城,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,處於中國經濟地理的核心位置。
武漢是京廣鐵路大動脈與長江黃金水道十字交匯的中心,歷來有「九省通衢」之稱,東去上海,西抵重慶,南至廣州,北上京城,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,處於中國經濟地理的核心位置。

歷史發展

考古發展,武漢地區在一萬多年前已有先民生息繁衍。市郊黃陂的盤龍城遺址,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,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。明成化年間,龜山以北的漢水支流逐漸成為漢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、漢陽、漢口的三鎮格局。武昌這名始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,寓「因武而昌」之意。與江北漢陽有「雙城」之稱。明代以後,漢陽所屬之夏口鎮商業勃興,成為全國「四大名鎮」之首。武陽夏三鎮的統稱棗「武漢」開始被使用。
1926年12月,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、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「確立國都,以武昌、漢口、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『京兆區』,定名武漢。1927年4月16日,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,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。隨後分分合合,至1949年5月24日,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。1986年12月,國務院公佈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
1926年12月,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、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「確立國都,以武昌、漢口、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『京兆區』,定名武漢。1927年4月16日,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,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。隨後分分合合,至1949年5月24日,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。1986年12月,國務院公佈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