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敲竹杠”的俗語是怎麽回事?
敲竹杠就是憑著惡勢力,或利用他人弱點,或以某種借口,勒索訛詐人家錢財的俗語。關於“敲竹杠”的由來,有一種說法。
清朝末年,南方沿海一帶販賣煙土使得很多人發了大財。清政府便對此類行為進行了嚴肅的整頓,情況有了好轉,這就使得販賣之人另辟他徑尋求發財路。但是有一些人還是不死心,冒著被抓進監獄的危險繼續從事著販賣煙土的生意,因為這個生意利潤實在是太大了。

清朝的關卡的檢查變得很是嚴厲,但是並沒有擋住一位狡猾的雲南販賣客商。他經常以賣土布、山藥為名,夾運煙土,往返於內地與沿海之間。但是有趣的是他從來沒有被關卡查獲過。為什麽清朝海關的關卡查不出贓物呢?這當然得歸功於這位雲南商人藏禁品的方法獨特。他在毛竹剛生長時,剖開嫩竹,把準備好的煙土藏進去,等到毛竹長大後,便將毛竹做成竹杠、船篙等類似的東西。此種辦法真是精明,竟然一點兒也沒有露出痕跡。
但是事情總不是那麽一帆風順。有一次,關卡檢察官正準備讓這艘夾帶煙土的船只放行,一個在關卡辦事的紹興師爺突然吸著長管旱煙走到船上,無意之中,他拿著煙袋鍋子朝擱在船艙裏的竹杠“口邦、口邦、口邦”地敲了幾下,精明的雲南客商聽到聲音,以為紹興師爺看出了他的秘密,於是馬上對師爺進行行賄。那位紹興師爺其實並沒有發現什麽,但是他見錢眼開,也就沒有進一步追問。不過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,後來,這位雲南客商藏貨的秘密被另外一個眼紅的同伴告發了,才使得這件事情為世人所知。
“敲竹杠”一詞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其意義也在人們的“活用”之中得到引申。
清朝末年,南方沿海一帶販賣煙土使得很多人發了大財。清政府便對此類行為進行了嚴肅的整頓,情況有了好轉,這就使得販賣之人另辟他徑尋求發財路。但是有一些人還是不死心,冒著被抓進監獄的危險繼續從事著販賣煙土的生意,因為這個生意利潤實在是太大了。

清朝的關卡的檢查變得很是嚴厲,但是並沒有擋住一位狡猾的雲南販賣客商。他經常以賣土布、山藥為名,夾運煙土,往返於內地與沿海之間。但是有趣的是他從來沒有被關卡查獲過。為什麽清朝海關的關卡查不出贓物呢?這當然得歸功於這位雲南商人藏禁品的方法獨特。他在毛竹剛生長時,剖開嫩竹,把準備好的煙土藏進去,等到毛竹長大後,便將毛竹做成竹杠、船篙等類似的東西。此種辦法真是精明,竟然一點兒也沒有露出痕跡。
但是事情總不是那麽一帆風順。有一次,關卡檢察官正準備讓這艘夾帶煙土的船只放行,一個在關卡辦事的紹興師爺突然吸著長管旱煙走到船上,無意之中,他拿著煙袋鍋子朝擱在船艙裏的竹杠“口邦、口邦、口邦”地敲了幾下,精明的雲南客商聽到聲音,以為紹興師爺看出了他的秘密,於是馬上對師爺進行行賄。那位紹興師爺其實並沒有發現什麽,但是他見錢眼開,也就沒有進一步追問。不過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,後來,這位雲南客商藏貨的秘密被另外一個眼紅的同伴告發了,才使得這件事情為世人所知。
“敲竹杠”一詞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其意義也在人們的“活用”之中得到引申。